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五十八章 必须要让人有梦想(2 / 2)

事实上,英特尔真正电子行业的厮杀中,成为行业龙头。正是从他们将一整个苏联微电子研究所从人到设备搬回美国开始。

当然了,苏联人并不是处处都先进。他们有的地方先进,有的地方落后。

但是,这是技术路线的问题,而不是实力的问题。

一个大学入学口试题就能是微积分的国家,在理工科上再怎么也不会发展的差。

只不过,苏联没有发展微型计算机,而是发展大型机、中型机还有小型机,还是从效率角度来进行思考的。

毕竟,更大规模的集中才有效率。

但是,这种效率,在某种程度上,却并不符合市场规律。

因为个人用户用不到那么高的性能,主要是也付不起那个钱。

只有大型的实验室里,才会有这样的设备。

在普通人的生活中,反倒是不太能见到。

万户召集来的这些前苏联的人才,对于万户的电子工业进程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。

甚至在某些理论层面的东西,万户已经积累了很多储备的资料了。

之所以还是二流,主要还是因为材料。

事实上,材料学的发展,甚至比人才的培养还要艰难。

同样需要很长的时间,但是培养人才花很长时间还能看到结果,但是材料学却并非如此。

材料学与其说是一种科学,还不如说是一种不断地尝试,瞎猫碰死耗子的试验学科。

这个是一个需要运气,以及时间积累的学科。

恰恰中国最缺少的就是时间的积累。

中国这个国家,说来也是有趣,这个国家在近代一切发展的关键节点上,几乎都做出了错误的选择。

好在,这样一个国家,最后觉醒出了一批人,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。

明白了独立自主的含义,将买办赶了出去,这样才迎来了真正属于这个国家的发展时期。

但是,真正来说,这个国家建立的瞬间很长么?

哪怕现在是两千年,屈指一算,依旧才仅仅五十年的样子。

五十年的时间,能够让这方天地发生如此大的变化,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。

怎么可能在方方面面,都超过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发达国家呢?

特别是在材料这些需要积累的方面。

哪怕就是苏联,在这方面积累也只能用薄弱两个字来形容。

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苏联也不会走那样粗矿的技术路线。

那种几乎可以将板砖送上天的发动机技术,只能说是在材料有所欠缺的情况下,不得已发展出来的。

而从电子工艺上来说,不管是从线宽,还是从其它的技术层面来说,对于材料的要求都非常高。

特别是光刻机,最先进的光刻机,全世界只有一家能生产。

而这家的生产能力又有限。

虽然万户也在尝试制造自己的光刻机厂,但是也接了曰本人的盘,幸运的成为了这家荷兰公司的股东之一。

虽然并不能和英特尔、三星那样更大的股东,可以第一时间拿到光刻机的生产线,但是还是能够第二时间拿到。

也算是一种幸运吧。

但是买的同时,也不能放弃自己造的心思。

谁知道世界会如何变化呢?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