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过云雨完结+番外_124





  多年来人事悠悠,并不是一句“随传随到”就能轻易消弭掉的。

  好在导航偶有不靠谱的时候,指错了两条路,向荣回过神,连忙亲自纠错,周少川听从指挥七兜八绕,终于在有商有量中,缓解了一点不可言说的尴尬。

  一路之上,向荣也没提出要去买菜,周少川猜测他家里应该物资齐备,证明平时还是开火做饭的,怀着好奇,他走进向荣的家,很快发现,如果不是落地窗旁摆了一溜儿大大小小的绿植,这间充斥着后工业冰冷感的屋子里,简直干净整洁得不像有人在住。

  “随便坐,我先去焖点米饭。”向荣说着,倒了杯柠檬水递给周少川。

  新式楼盘大都分中、西厨,向荣这间屋子也不例外,所谓的中西厨只隔了一道平时从来不关的门,开发商附赠的双开门冰箱就夹在两间厨房之间,向荣遵循待客之道,琢磨着怎么也得搞他个四菜一汤,因此时不常要走到冰箱前拿东西,周少川人坐在客厅,闲闲翻着设计类的杂志,余光却一直追寻着今晚的大厨。

  向大厨在路上就思考了要做什么,他冰箱里存货有限,全是照着三天的量可丁可卯买的,见冷冻层还有条牛尾,便想做个牛尾汤,不想那玩意冻得瓷瓷实实,恨不得能当凶器直接砸死人,他于是又手忙脚乱地想找一口铝锅来化冻。

  向荣这些年厨艺虽没退步,但已鲜少招呼客人,业务不免有些生疏,刚搬进来那会儿,王韧他们曾要求给他暖房温锅,因为犯懒,他直接叫了份外卖火锅,打发几个人吃完,垃圾一收,顺手让他们拿走扔掉,不光省事,而且省心。

  周少川坐在客厅听了一会儿,感觉大厨今天似乎有些手忙脚乱,放下杂志,他走到了厨房门口。

  向荣还是依照老习惯,把要做的菜洗好、切好放在盘子里,今天太仓促,水池子里还泡着一颗洋葱,几把韭菜。周少川见状,在西厨这边的水池洗了一遍手,挽起袖子,走过去把韭菜、洋葱洗好捞出来,放在案板上开始切段。

  刀工算不上细腻,但十分标准,一蹴而就,两盘菜很快就全切好了。

  “还有什么要准备的?”

  周少川环顾四周,见一只盘子里装有扇贝,知道是要搭配韭菜炒的,再看看那三个灶眼,感觉足够两个人同时炒两盘菜了。

  正想另找一口锅,一旁看得有些惊讶的大厨已反应过来,一脸不可思议地问:“你什么时候学会切菜的?”

  从前,周少川闹过一阵学厨,不屑于弄家常菜,一上来就要搞那种能开宴席的硬菜,做出来的味道倒也过得去,就只刀功教人不敢恭维,一个西红柿切得汁水淋漓,没点正常形态,卖相煞是堪忧,做过两次之后,他新鲜劲儿就过去了,依旧还是把厨房交还给了向荣。

  如今再看他切得游刃有余,向荣不禁有些难以置信,在家务劳动中向来奇懒无比的周大少,怎么会突然有闲情逸致,练就了这一手好刀功?

  “慢慢练的,用点心就行。”周少川回身找了条围裙,自己系上了,“手工活能做,菜有什么不会切,当时切不好,不过是因为有人能替我干,自己总觉得有的靠。”

  当时有的靠,后来靠山山倒,靠人……人跑,周少川其实没正经说实话,自向荣失踪后,他在国内逗留了有一年多,因为没在北京呆,自然也没机会做饭。后来回到法国,家里中、西厨子都有,交际应酬也多,更用不着他亲自煮饭烧菜了。

  之所以能学会全套厨房里的事,不过是因为他太怀念某种家常味道,怀念某个人在厨房里条理分明、动作利落的切菜、炒菜风格,然而怀念太过飘渺,抓不到也摸不着,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,他仿照那人当年的步骤,渐渐学会了他曾经不屑于学的那些家常菜——彼时看多了,所有步骤都记在脑子里,连放调料的顺序和比重,也都依样葫芦地拷贝了全套。

  周少川毕竟许久没下过厨,本日也绝非安心显摆厨艺,只是从前,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厨房门口观摩欣赏,现在却失了堂正的理由,而且他直觉,真那么干,只会让此时此地的向荣生出一种不自在。

  起锅炒菜,双人联手,不多时已搞定了四菜一汤,向荣中午只吃了一份三明治,这会儿早就觉得饿了,招呼一声“不用客气”,自己先老实不客气地喝了一碗汤。

  跟着再品尝周大少做的菜,青椒肉片,韭菜扇贝,向荣尝了两口便觉出不对,那味道太熟悉了,说是他自己做的亦可,再想想刚才不经意间,瞥了一眼少爷炒肉时的用料次序,他好像忽然就明白了什么。

  现代人吃饭不讲究食不言、寝不语,一顿饭吃下来,话题从不间断,从建筑行业拓展到设计领域,再转向业内八卦,甚至连近期的电影、获奖都有涉及,观后感略有差异,但总体意见合拍,边吃边聊,颇有一种知己相谈甚欢之感。

  然而全部是浅尝辄止,两个人谁都绝口不提这些年来的经历,每当话题有转向过去的迹象,便匆忙打岔,掩耳盗铃似的飞快混过去。

  奈何都是极敏锐的人,谁都别指望能瞒得过对方的眼睛耳朵去,向荣吃到后来,心里有点不是滋味,因为存着事儿,连下筷子都慢了半拍,也幸亏如此,饿极了的人才没吃撑,倒是周少川的胃口极好,四菜一汤,半点都没浪费。

  直到站起身,周少川才笑说好像有点撑,向荣迅速收拾了碗筷,煮了一壶咖啡来解腻,倒在杯子里晾了一会儿,见周少川只在客厅里闲溜达,并不提要去稍微私密一点的领地——书房卧室走走看看。

  曾经那么熟悉的两个人,连彼此身体的每一寸都了如指掌,而今,却隔着一道礼貌的客套,努力维系着一份不远不近的分寸感。

  始作俑者感到了一阵怅然,端起一杯咖啡,向荣慢慢走到周少川身后,见他站在客厅的架子前,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上头的摆件,半晌,忽然拿起自己之前做着玩的一套世遗古建——安徽宏村模型来看。

  微缩的古建群,大致还原了以月沼湖为中心的周边建筑原貌,精致而小巧,堪比明清时期的房子烫样。

  从前他们的课本上也有介绍徽派建筑,向荣估计周少川早忘光了,也不会记得那些他不曾去过的地方,便笑着介绍:“这是安徽宏村,看过卧虎藏龙吧,里头有一段就是在这个月沼湖拍的。”

  他自然而然地说着,完全看不见背对着他的人,此刻脸上的表情。

  周少川托着那座小模型,手一阵阵地在发抖,向荣方才问他什么?好像是问他晓不晓得这是哪?他在心底无声地发笑,其实何用介绍,这小小的古村落,根本是他今生今世都难以忘怀的一处所在!

  原本不愿再回想的往事,倏然间跃上心头,那大约是在七年前——

  彼时,他已耗费了一年的时间,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,从南下广州开始,到广东全境,再到一、二线城市,他几乎把能找的地方全找了个遍。其后仍不死心,掉转头,继续朝三、四线城市出发。那时节,翟女士对他失望透顶,声称绝不会动用任何人脉资源帮助他,他也没指望依靠别人,一手一脚不放弃的苦苦寻觅,最后辗转到了中部安徽,遇见了一个不算相熟的同学,其人刚好在建筑行业协会工作,在一份徽派建筑考察团名单上看见了向荣的名字,赶紧通知了他。

  循着行程,他在阴冷的十二月底租了辆车,马不停蹄的赶往皖南,却遇见持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,皖南多山,他一度遭遇了山体滑坡,记得等待救援时,他心内焦躁不安,生怕这几个小时过去,他会再次错过要找的人。终于狼狈不堪地到达了宏村,他什么景致都顾不上看,在月沼湖畔见到正拍合影的考察团,他当即像个神经病一样地冲上去,可等人家拉来了向荣,他才赫然发现,原来只是个乌龙,此向荣非彼向荣,不过是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而已。

  月沼湖面波平如镜,他那颗心也死水无澜,一年以来,他一直焦灼地念着一句非常可笑的话,“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”,结果却发现在这个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,他的寻人之路竟依然会迷失在浩渺人海。苍茫天地,他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心力,也还是找不到一个决意消失在他生命里的人。

  无论多么执拗的人,终究也有心灰意冷的一天,他在月沼湖畔站了好久,直到下起雨来,从淅淅沥沥到倾盆瓢泼,游客们全走光了,只剩下他一个,他怀着最后一点执念,一遍遍在心里重复着说,我只想知道为什么要走,到底为什么,我只不过想求一个答案……

  离开了皖南,他发起高烧,温度急速飙升至41度,实在走不动了,只好先返回北京。这一病,断断续续迁延了一个多月,后来还是黄豫破门而入,把他弄去医院输液,劝诫他找也找了,疯也疯了,要走的人不会再回头,是时候回家去,做该做的事了。

  前两年,他的社交圈里忽然刮起了一阵中国风,有人在ins上po了张古村落的美景图,跟着就有人询问他徽派民居到底值不值得看,他那时笑着回答说景色很美,一颗心却早已疼得无所适从。